工作辞职不给工资可通过与单位协商、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提起诉讼等方式来解决。
在工作中辞职后单位不给工资,这是劳动者可能遇到的权益受侵害情况,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与单位协商。很多时候问题可能是沟通不畅或误解导致的。劳动者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单位相关负责人,如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或直属领导进行沟通,明确指出自己按照规定办理了辞职手续,要求单位支付应得的工资,并了解单位不支付工资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流程问题,可协商解决办法和支付时间。
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是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劳动者可以准备好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作证、考勤记录、工资条等,到当地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劳动监察部门会根据投诉情况进行调查,若查证单位存在违法行为,会责令单位限期支付工资。
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劳动者需要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并附上相关证据。仲裁委员会受理后会安排开庭审理,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作出裁决。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若单位不执行,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劳动者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要注意遵循法定程序,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诉求。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的判决。
当工作辞职后单位不给工资时,劳动者要保持冷静,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保存相关证据,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有力地证明自己的主张。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