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工资发放标准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执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按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在仲裁期间,若劳动者正常提供劳动,用人单位应按正常工资支付;若未提供劳动,可能按停工工资等相关规定支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也就是说,如果劳动合同中有明确的工资发放标准,那么在劳动仲裁中通常以此为依据。
例如,员工小张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每月工资为5000元,在劳动仲裁涉及工资问题时,就会以这5000元作为工资发放的基础标准。
在劳动仲裁期间,工资的发放情况要根据劳动者是否正常提供劳动来判断。如果劳动者在仲裁期间仍然正常在用人单位工作,那么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正常的工资支付周期和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因为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如果劳动者因仲裁等原因未正常提供劳动,情况则有所不同。比如,是用人单位原因导致劳动者停工,那么按照相关规定,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若劳动者没有提供正常劳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地区可能会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生活费。
如果涉及加班工资、奖金等特殊工资组成部分,也要根据具体的法律法规和证据来确定发放标准。例如,加班工资要根据加班的时间(工作日、休息日、法定节假日)按照相应的倍数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