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数额较小未达到立案标准时,一般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可能面临民事或行政处罚。
在法律层面,职务侵占罪是有明确的立案标准的。根据相关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当职务侵占数额较小,未达到立案标准时,通常不会以职务侵占罪进行刑事处罚。
从民事角度来看,被侵占单位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因为侵占行为本质上是对单位财产权的侵害,单位有权要求侵占者返还被侵占的财物,并赔偿因此遭受的损失。在民事诉讼中,单位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如财务记录、相关的业务文件、证人证言等,以证明侵占行为的存在以及具体的侵占数额。一旦法院判决单位胜诉,侵占者必须按照判决结果返还财物和赔偿损失。如果侵占者拒不执行判决,单位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从行政方面考虑,对于职务侵占数额较小的情况,单位内部可能会根据规章制度对侵占者进行相应的行政处分。这些处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降职、辞退等。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是合法、合理且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公示的,这样才能确保处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即使数额较小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如果侵占者多次实施职务侵占行为,累计数额达到立案标准,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依然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所以,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应该重视职务侵占行为,遵守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单位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