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认定工伤后对用人单位有诸多影响,包括经济成本增加、声誉受损以及面临更多监管等。
从经济成本方面来看,用人单位需承担一定的费用。若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了工伤保险,在工伤认定后,部分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但用人单位仍需承担一些费用。例如,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在五级、六级伤残职工难以安排工作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按月发给伤残津贴。还有,工伤职工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要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如果用人单位未依法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那么职工的所有工伤赔偿费用都将由用人单位承担,这会给用人单位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在声誉方面,职工发生工伤可能会对用人单位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工伤事件可能会引起社会公众、合作伙伴以及潜在客户的关注,使他们对用人单位的管理水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等产生质疑。这可能会导致合作伙伴对合作产生顾虑,潜在客户减少与用人单位的业务往来,从而影响用人单位的市场形象和业务拓展。
在监管方面,职工认定工伤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等相关监管机构可能会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监管机构会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规范、安全生产措施等进行更严格的检查,若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违规行为,可能会依法进行处罚。同时,用人单位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和整改工作,这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管理成本和运营压力。
频繁发生工伤事故还可能导致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费率上浮。工伤保险费率会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伤发生率等因素进行调整,工伤事故增多会使费率提高,进一步增加用人单位的经济成本。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三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