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合同必须符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这几个要件要求。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合同有效的重要前提。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对于自然人而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他们签订的合同一般是有效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其他行为则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才有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例如,一个 8 岁的孩子未经父母同意签订了一份价值昂贵的玩具购买合同,该合同通常是无效的。
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核心要素。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也就是说,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其外在的表示行为与内心的真实意愿是一致的。如果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导致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那么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比如,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受欺诈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撤销该合同。
合同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是合同有效的底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交易秩序而制定的,当事人必须遵守。如果合同违反了这些规定,那么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它体现了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合同内容如果违背公序良俗,也会被认定为无效。例如,以赌博为目的签订的借款合同,由于违反了公序良俗,是无效的合同。只有同时满足以上几个要件,合同才能被认定为有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五百零六条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