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签劳动合同工伤认定过后,拿到赔偿金的时间并不固定,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可能需要数年,这主要取决于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的进度以及赔偿的具体处理方式。
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进行工伤认定本身可能就会面临一些挑战。因为需要先通过劳动仲裁等程序来确认劳动关系,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5天左右,复杂的可能会延长15天。如果双方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能会进入法院一审和二审程序,一审普通程序通常为6个月,二审为3个月,这就会使整个确认劳动关系的时间大幅增加。
完成劳动关系确认后,进行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一般在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事实清楚的在15日内作出。若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同样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期限一般为60日,行政诉讼一审为6个月,二审为3个月。
工伤认定完成后,还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延长30日。
若单位为职工缴纳了工伤保险,在完成上述流程后,社保经办机构一般会在1-2个月内支付赔偿金。但如果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赔偿费用由单位承担。若单位不配合支付,职工可能需要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来追讨赔偿。劳动仲裁一般45天内结案,复杂的延长15天;法院一审普通程序6个月,二审3个月。拿到生效法律文书后,若单位仍不履行,还需申请强制执行,这个过程的时间也不确定。
综上所述,没签劳动合同工伤认定过后拿到赔偿金的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