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的合同一般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是该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判断一份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合同当事人需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当事人要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并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例如,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在其他条件符合的情况下,通常是有效的;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其签订的合同自然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的签订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也就是说,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是自愿的,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的影响。如果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例如,合同中约定的事项如果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了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那么该合同就是无效的。比如,一份买卖毒品的合同,由于毒品交易本身是严重违法的,所以这份合同必然不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的形式如果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不过,如果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
综上所述,自己写的合同只要满足上述有效要件,就具有法律效力。在实际生活中,为了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建议在签订重要合同前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七十条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标的;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