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要有效需满足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这三个条件,此外,若法律、行政法规有特殊规定,还需符合其要求。
赠与合同的有效需要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基础要件之一。在赠与合同中,无论是赠与人还是受赠人,都应当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对于赠与人而言,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如果赠与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且赠与行为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该赠与行为需要经过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才有效。而受赠人可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对他们是有效的。
意思表示真实是赠与合同有效的关键。这意味着赠与人做出赠与的表示是其内心真实的意愿,不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例如,若赠与人是在受胁迫的情况下签订了赠与合同,那么该合同的效力就存在瑕疵,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只有当赠与人是自愿、真实地表达了赠与的意思,并且受赠人也真实地接受了赠与,赠与合同才符合意思表示真实这一要求。
赠与合同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赠与合同必须在这些规定的框架内订立。比如,赠与人不能将非法所得的财产进行赠与,否则该赠与合同是无效的。同时,公序良俗是社会公共道德和善良风俗的体现,赠与合同的内容和目的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原则,若赠与行为有违社会公德、损害他人利益等,也会被认定为无效。
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对赠与合同有特殊规定,如某些赠与需要办理登记等手续才能生效,那么就必须按照规定履行相应的程序,赠与合同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七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