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合同的法律依据主要集中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民法典》对不同情形下合同无效作出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判定合同无效的重要法律依据。其中,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这意味着如果签订合同的一方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比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那么他们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因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备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无法理解合同的内容和后果。
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例如,为了逃避债务,双方签订虚假的买卖合同,将财产转移,这种以虚假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就是无效的。其本质并非双方真实的交易意愿,只是为了达到非法目的而进行的伪装。
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如果合同的内容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像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合同,或者违背了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如以人身为交易对象的合同等,都属于无效合同。
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两个公司恶意串通,签订合同压低价格收购另一家公司的资产,损害了该公司股东的利益,这样的合同就是无效的。
在一些特别法中也可能存在关于合同无效的规定。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中,针对特定类型的合同,也有相应的无效情形规定,以保护特定群体的合法权益。判定合同是否无效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法律规定,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进行分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四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