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职留薪工资一般按原工资福利待遇发放,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不过具体发放会因停职留薪情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停职留薪在不同的法律场景下有不同规定。在工伤领域,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这里的原工资福利待遇,通常是指职工在受伤前正常出勤时的工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但不包含加班工资。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如果是企业因自身经营问题安排员工停职留薪,工资发放则需要根据企业与员工的约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来确定。一般来说,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工资。如果劳动合同没有约定,企业可以与员工协商确定工资支付标准,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员工因涉嫌违法违纪被停职调查,在调查期间的工资发放也有不同规定。如果最终认定员工无过错,企业应补发停职期间的工资;如果认定员工存在过错,企业可能会根据规章制度进行相应处理,工资发放也会受到影响。
停职留薪工资的发放要根据具体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来执行。员工遇到此类问题时,可通过与单位协商、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