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劳动合同需主体合法、内容合法、意思表示真实且形式合法。即签订合同的双方需具备相应资格,合同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双方是在自愿且无欺诈胁迫等情况下签订,同时采用书面形式。
主体合法是劳动合同有效的基础条件。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必须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它们需具有用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劳动者则要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备劳动能力。一般情况下,法定最低就业年龄为16周岁,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内容合法是关键。劳动合同的各项条款都要符合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例如,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应明确具体,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且,劳动合同不能包含违法的内容,像约定“工伤概不负责”“女职工在合同期内不得结婚生育”等条款,这些因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意思表示真实要求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是出于真实意愿,不存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等情形。比如,用人单位不能故意隐瞒工作的危险性,欺骗劳动者签订合同;劳动者也不能提供虚假的学历、工作经历等信息来骗取工作机会。如果存在这些情况,受损害方有权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形式合法也不容忽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书面合同能够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发生劳动争议时,也便于作为证据使用。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但这是特殊情况。只有同时满足以上这些条件,劳动合同才是有效的,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