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律法果
0

借款合同中发现有欺骗的行为怎么办理

2025-09-26 07:38:37
0 浏览
推荐律师
孙先格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广东煜双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借款合同中发现有欺骗行为,受欺诈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若欺诈行为涉嫌犯罪,还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此外,受欺诈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欺诈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借款合同中遭遇欺骗行为,有多种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这意味着当发现借款合同存在欺骗行为时,受欺诈方应尽快收集相关证据,比如合同文本、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证人证言等能证明对方存在欺诈行为的材料,然后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请求撤销该借款合同。

一旦合同被撤销,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对于已经履行的部分,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财产。例如,若受欺诈方已经向欺诈方提供了借款,在合同被撤销后,有权要求欺诈方返还借款本金及相应利息。

如果借款合同中的欺骗行为情节严重,达到了刑事犯罪的标准,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可能构成诈骗罪。此时,受欺诈方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欺诈方的刑事责任。通过刑事诉讼程序,不仅可以让欺诈者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还有可能追回被骗取的财物。

受欺诈方还可以要求欺诈方承担赔偿责任。因欺诈行为给受欺诈方造成损失的,欺诈方应当赔偿受欺诈方因此所遭受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比如,为处理借款合同纠纷而产生的律师费、差旅费等合理费用,都可以要求欺诈方进行赔偿。在面对借款合同中的欺骗行为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借款合同中发现有欺骗的行为怎么办理(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五条

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遇到法律疑问?
专业律师作答,预计3分钟获得回答
立即咨询
24小时免费咨询
问题答疑
最近已为258人解答法律疑问
手机提问 扫码提问更快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