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报警后,警察会按照受案、初查、立案、侦查、破案等流程进行处理。
受案:当接到职务侵占的报警后,公安机关会对报案人提供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员、具体经过等信息。报案人需如实陈述相关事实,并提供能提供的证据材料,如合同、账目、聊天记录等。公安机关会根据这些信息制作受案登记表。
初查:受案后,警察会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这一阶段主要是判断是否存在职务侵占的事实,是否达到了刑事立案的标准。警察可能会向报案人进一步询问情况,对相关场所进行走访,调取一些基础的证据等。如果发现案件明显不符合职务侵占的构成要件,或者没有犯罪事实发生,公安机关会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并通知报案人。
立案:经过初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公安机关会制作立案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此时,案件正式进入刑事诉讼程序。
侦查:立案后,公安机关会展开全面的侦查工作。这包括对犯罪嫌疑人的调查,如确定其身份、行踪等;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种证据,如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可能会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如取保候审、刑事拘留等。在侦查过程中,警察会依法进行讯问、搜查、扣押等侦查活动。
破案:当经过侦查,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已经归案时,公安机关会宣布破案。之后,会将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由检察机关决定是否向法院提起公诉,最终由法院对犯罪嫌疑人作出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