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通常要按法定和单位规定的流程办理手续,一般包括提前通知、工作交接、办理离职手续、领取离职证明、转移社保和档案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所以,书面通知是很重要的一步,应采用正式的辞职信形式,明确表达辞职意愿、离职时间等关键信息,并保留好送达证据,比如通过邮政快递并留存底单等。
进行工作交接。在通知用人单位后,要按照单位的要求和流程,将自己负责的工作、相关文件资料、办公用品等进行整理和交接。与接手的同事或上级进行详细的沟通,确保工作的顺利过渡。这不仅体现职业素养,也能避免后续可能产生的纠纷。
办理离职手续。一般单位会有专门的离职手续办理流程,可能涉及到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需要完成考勤核对、工资结算、费用报销等事项。在工资结算方面,要确认工资的发放金额、时间和方式等是否准确无误。
领取离职证明。离职证明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离职证明对于劳动者后续找工作、办理失业登记等都有重要作用。
办理社保和档案转移。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要及时关注社保和档案的转移情况,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影响。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按照上述步骤办理手续,能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也能维护良好的职业形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一条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