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中介诱导签的合同是否有效需分情况判断。若能证明存在欺诈、胁迫等可撤销情形,合同在被撤销前有效,撤销后自始无效;若诱导行为未达可撤销程度,合同可能依然有效。判断需考量诱导手段、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影响等因素。
二手房中介诱导签的合同是否有效不能一概而论,要依据具体情况判断。
1、可撤销情形下的合同效力
如果中介通过欺诈、胁迫等手段诱导签订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受欺诈方或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在合同被撤销之前,合同是有效的;一旦被撤销,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例如,中介故意隐瞒房屋存在重大质量问题,诱使购房者签订合同,购房者发现后可通过法律途径撤销该合同。
2、未达可撤销程度的合同效力
若中介的诱导行为并未达到足以影响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可撤销情形,那么合同可能依然有效。比如中介只是在介绍房屋优点时略有夸大,但未对房屋关键信息进行隐瞒或虚假陈述,合同可能仍具有法律效力。
3、判断合同效力的考量因素
判断合同效力时,要综合考量诱导的手段、程度以及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影响。同时,当事人需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证明中介存在诱导行为以及该行为对自己签订合同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认定二手房中介诱导签合同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判断。
1、虚假陈述
中介故意提供虚假的房屋信息,如房屋面积、产权情况、是否存在抵押等。例如,中介告知购房者房屋面积为100平方米,但实际只有90平方米,这就属于虚假陈述。
2、隐瞒重要信息
隐瞒房屋的重大瑕疵,如房屋曾发生过严重火灾、存在质量隐患等。中介明知这些情况却不告知购房者,影响购房者的决策。
3、不正当手段施压
采用威胁、恐吓、误导等不正当手段迫使当事人签订合同。比如中介声称房源紧张,不立即签订合同就会失去机会,给购房者造成心理压力。
4、利益诱导
以给予回扣、优惠等利益诱惑当事人签订合同,但实际上这些承诺无法兑现。
如果发现被二手房中介诱导签合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1、协商解决
首先尝试与中介协商,要求解除合同或对合同条款进行修改。在协商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
2、向相关部门投诉
可以向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投诉,要求对中介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理。这些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调解。
3、提起诉讼或仲裁
若协商和投诉无法解决问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申请仲裁。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中介的诱导行为以及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二手房中介诱导签的合同效力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在购房过程中,购房者要保持警惕,仔细审查合同条款。若遇到被诱导签合同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维权。如果您还有二手房交易中合同效力、中介责任等相关法律问题,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