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合同诈骗案中的诈骗行为,需要从行为人主观目的、客观行为表现以及行为造成的后果等多方面综合判断。关键在于判断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情形。
从主观方面来看,认定合同诈骗行为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是合同诈骗罪的核心要素。判断非法占有目的,可以从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取得财物后的处置方式等方面考量。例如,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却仍然与对方签订合同,或者在取得对方财物后,将财物用于挥霍、非法活动等,而不是用于合同的履行,这就表明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从客观行为表现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下几种行为可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一是虚构事实,即编造不存在的事实来欺骗对方当事人。比如虚构合同标的、虚构自己的身份或资质等。二是隐瞒真相,指故意隐瞒影响合同履行的重要事实。例如隐瞒自己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隐瞒标的物存在的重大瑕疵等。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还包括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等。
诈骗行为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不同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数额较大是构成犯罪的起点。
认定合同诈骗行为还需要结合行为造成的后果。如果行为人虽然实施了一定的欺骗行为,但对方当事人并没有因此遭受损失,或者损失较小未达到立案标准,可能不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属于一般的民事欺诈行为。认定合同诈骗行为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依据法律规定和具体案件事实进行准确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三)未到法定婚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