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程和合同有明显区别,章程是组织、社团经特定程序制定的关于组织规程和办事规则的规范性文书,用于规范组织内部活动;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二者也存在联系,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且在某些情况下,合同约定可能会涉及到章程相关内容。
首先来看章程和合同的区别。从定义和性质上,章程是一个组织或团体的基本准则和行动纲领,它规定了组织的宗旨、组织机构、成员资格、权利义务等重要内容,是一种具有内部规范性和权威性的文件。例如,公司的章程是公司运营的根本大法,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都具有约束力。而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就某一具体事项达成的协议,其目的是明确各方在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更侧重于具体交易的约定。
在主体方面,章程的主体通常是一个组织或社团,涉及的是组织内部全体成员。以学校为例,学校章程对全体师生和工作人员都有约束。合同的主体则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主体范围更为广泛和灵活。
内容范围上,章程的内容比较宽泛和原则,涵盖组织的各个方面,具有宏观性和概括性。如公司章程会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股东的出资方式等。合同的内容则相对具体和明确,针对特定的交易或事项,如买卖合同会详细规定货物的名称、数量、价格、交付方式等。
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章程的制定和修改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一般要经过组织成员大会或特定机构的审议和批准。合同的订立和变更则相对灵活,只要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即可。
再看二者的联系。章程和合同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约束性。无论是章程还是合同,一旦生效,相关主体都必须遵守其中的规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实际情况中,合同约定可能会与章程相关内容产生关联。例如,公司在对外签订合同进行经营活动时,合同内容不能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同时,章程也可能会对公司签订合同的权限、程序等作出规定,影响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条
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