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条款风险主要包括条款不完整、表述不清晰、权利义务失衡、违约责任不明确、争议解决方式约定不当等内容。
条款不完整是常见的合同条款风险之一。一份完整的合同应当涵盖合同主体、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基本条款。如果缺少关键条款,可能导致合同无法顺利履行。例如,在买卖合同中没有明确货物的交付时间和地点,就容易引发双方对于何时何地交付货物的争议,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
表述不清晰也会带来很大风险。合同条款的语言应当准确、清晰,避免产生歧义。如果条款表述模糊,双方可能对条款的理解产生分歧。比如,合同中约定“合理的运输费用由买方承担”,但对于“合理”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那么买卖双方可能就运输费用的具体金额产生争议,进而影响合同的履行和双方的合作关系。
权利义务失衡同样不容忽视。合同应当体现公平原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对等。若一方的权利过多、义务过少,而另一方则相反,这样的合同可能在履行过程中引发利益冲突。例如,在租赁合同中,出租人要求承租人承担过多的维修义务,而自己却不承担应有的维护责任,这可能导致承租人在租赁期间承担过大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引发纠纷。
违约责任不明确也是重要风险点。明确的违约责任可以促使双方积极履行合同义务,当一方违约时,也能为受损方提供明确的赔偿依据。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违约责任,或者违约责任的约定过于宽松,违约方可能不会受到应有的约束,受损方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争议解决方式约定不当也会带来风险。合同中通常会约定争议解决的方式,如协商、仲裁或诉讼。如果约定不明确或者选择了不适合的争议解决方式,可能会增加解决争议的成本和难度。例如,约定的仲裁机构不明确,可能导致无法顺利启动仲裁程序;而选择了距离较远的法院进行诉讼,可能会增加当事人的时间和费用成本。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七十条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标的;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