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不签合同卖房,购房者可采取多种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可与开发商协商签订合同,若协商无果,可向房地产管理部门投诉,还能通过法律途径,如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来解决。
在购房过程中,签订书面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依据。当开发商不签合同卖房时,首先可以尝试与开发商进行沟通协商。友好地向开发商提出签订合同的合理要求,明确告知其按照法律规定和行业惯例,签订合同是保障双方合法权益的必要步骤。可以说明合同中应明确的各项条款,如房屋的基本信息、价格、付款方式、交付时间、质量标准等内容,争取与开发商达成签订合同的共识。
如果与开发商协商不成,购房者可以向当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进行投诉。房地产管理部门有职责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管,对于开发商不签合同卖房这种违规行为,他们可以进行调查和处理。购房者在投诉时,要准备好相关的证据,如购房意向书、付款凭证、与开发商沟通的记录等,以便管理部门能够准确了解情况。
若以上方式都无法解决问题,购房者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双方在之前有约定仲裁条款,可以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具有高效、灵活的特点,能够相对快速地解决纠纷。若没有约定仲裁条款,购房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要收集充分的证据,以证明自己与开发商之间存在购房的事实以及开发商拒绝签订合同的行为。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事实情况进行审理,若判定开发商存在过错,购房者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或要求开发商继续履行签订合同的义务。
开发商不签合同卖房是不符合规定的行为,购房者要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运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