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信罪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断其情节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如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等情形,均会被认定情节严重。二年内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受过行政处罚,又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也属情节严重。
帮信罪情节严重程度的认定需依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1、从帮助对象数量来看
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的,一般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因为为多个对象提供帮助,意味着其行为对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支持范围更广,社会危害性更大。例如,犯罪嫌疑人甲为三家不同的网络赌博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这种多对象的帮助行为使得多个犯罪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相较于只帮助一个对象,其情节显然更为严重。
2、看支付结算金额
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支付结算金额是衡量帮信行为规模和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标。以常见的跑分平台为例,如果行为人通过自己的银行卡等账户为网络犯罪活动进行资金流转,结算金额达到二十万元以上,就表明其为犯罪活动提供了较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增加了犯罪活动的活跃度和犯罪所得的流转速度,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较大影响。
3、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情况
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的也会认定情节严重。比如,犯罪嫌疑人乙通过在网络上投放虚假广告,为诈骗团伙提供五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这种行为为犯罪活动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速了犯罪的传播和危害。
4、违法所得方面
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违法所得是行为人通过帮信行为实际获取的利益,当违法所得达到一万元以上时,说明行为人从犯罪活动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益,其主观上的牟利动机更明显,也反映出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
5、其他情形
二年内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受过行政处罚,又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被帮助对象实施的犯罪造成严重后果的等情形,同样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

在司法实践中,帮信罪情节严重的认定存在诸多难点。
1、证据收集和认定困难
帮信行为往往涉及复杂的网络技术和资金流转,证据的收集和固定难度较大。例如,在一些跑分案件中,资金通过多个账户层层流转,难以准确查明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也难以确定行为人的具体帮助行为和实际违法所得。电子证据容易被篡改和销毁,这给司法机关的取证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2、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判断复杂
帮信行为与被帮助的犯罪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准确判断。有些帮信行为可能只是为犯罪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并非直接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例如,行为人提供了一个网络账号供他人使用,但该账号最终被用于何种犯罪活动以及造成了何种后果,可能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明确行为人的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3、不同地区司法标准差异
不同地区对于帮信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不同,司法机关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中可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这就导致同样的帮信行为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情节严重程度认定结果,影响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帮信罪情节严重程度对量刑有着重要影响。
1、量刑幅度差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程度不同,量刑会在这个幅度内有所不同。如果情节相对较轻,可能会判处拘役或者单处罚金;而情节非常严重的,可能会接近三年有期徒刑的上限量刑。
2、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准确认定帮信罪情节严重程度并据此量刑,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对于情节严重的帮信行为,给予较重的刑罚处罚,能够有效威慑潜在的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网络安全。例如,对于那些为多个电信诈骗团伙提供大量资金结算服务,导致众多被害人遭受重大财产损失的帮信行为人,判处较重的刑罚,可以让其为自己的严重危害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也能起到警示社会的作用。
3、影响缓刑适用
帮信罪情节严重程度还会影响缓刑的适用。一般来说,情节较轻的帮信罪被告人,在符合缓刑条件的情况下,更有可能被判处缓刑。而情节严重的被告人,由于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司法机关在考虑是否适用缓刑时会更加谨慎。例如,有多次帮信行为且违法所得较高的被告人,获得缓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帮信罪情节严重程度的认定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难点,而情节严重程度又直接影响着量刑和缓刑适用等。对于帮信罪相关的法律问题,如帮信罪中共同犯罪如何认定、帮信罪的辩护策略有哪些等,如果你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你咨询解答法律问题。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