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和协议一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不能简单地判定哪个更具法律效力。
从法律概念上来说,合同和协议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并没有对“协议”作出单独的定义,但规定了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这表明在法律层面,合同实际上也是一种协议。
判断一份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而不是看它被称作合同还是协议。一份有效的合同或协议,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订立的主体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比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订立的合同或协议通常是无效的;而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有效的。第二,意思表示要真实。这意味着双方在订立文件时是出于自愿,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例如,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三,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如果一份合同或协议的内容涉及违法犯罪活动,或者违背社会公德、损害公共利益,那么这份文件就是无效的。
一份合同或协议,只要满足上述有效要件,无论它叫合同还是协议,都具有法律效力,都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合同和协议哪个更具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