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造事实发给亲友是否构成侵权,需看是否满足相关条件。若符合损害他人名誉、存在主观过错等要件,则构成名誉权侵权;若涉及个人隐私等信息,可能构成隐私权侵权。具体判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考量行为方式、损害后果等因素。
判定捏造事实发给亲友是否构成侵权,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1、损害他人名誉
如果捏造的事实导致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在亲友圈中对其名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就可能构成侵权。比如,编造他人有违法犯罪行为并告知亲友,使亲友对其产生负面看法。
2、存在主观过错
行为人明知是虚假事实而故意传播,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例如,为了报复他人而故意捏造虚假事实发给亲友。
3、行为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
即他人名誉受损是由于行为人捏造事实并传播给亲友这一行为直接导致的。比如,因为亲友收到虚假信息后对当事人态度改变,使其精神上受到伤害,工作、生活受到影响。
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1、恶意诋毁
故意编造负面信息,如诽谤他人品德败坏、有不良嗜好等,在亲友间广泛传播,使他人名誉受损。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他人在亲友心中的形象,影响其正常的人际关系。
2、虚假陈述事实
通过虚构具体事件来降低他人的社会评价。例如,谎称他人在工作中贪污受贿,导致亲友对其产生不信任,可能会使当事人在家庭聚会等场合受到冷落。
3、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
如果亲友圈较大,信息传播范围广,且对当事人的生活、工作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如导致其失去一些合作机会或社交机会,那么构成名誉权侵权的可能性就更大。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1、披露虚假隐私信息
捏造涉及他人隐私的虚假事实并传播给亲友,如编造他人的情感隐私、家庭隐私等。即使是虚假的隐私信息,也会对他人的精神造成伤害,侵犯其隐私权。
2、非法获取和传播
如果在捏造过程中非法获取了他人的一些信息并以此为基础编造虚假内容发给亲友,同样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比如,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通信记录,然后编造相关虚假故事。
3、对当事人造成精神困扰
由于亲友得知虚假的隐私信息,可能会对当事人进行追问、议论,给当事人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困扰,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秩序。
捏造事实发给亲友在符合一定条件下会构成侵权,可能涉及名誉权、隐私权等方面。在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捏造事实在网络上传播算侵权吗、被他人捏造事实发给亲友该如何维权等。如果您遇到了相关的法律问题,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解答。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