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侵吞公司财产,公司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若数额较小不构成犯罪,公司可通过内部纪律处分、要求返还财产及赔偿损失等方式处理;若数额较大构成犯罪,公司应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民事和公司内部层面来看。当发现职工侵吞公司财产时,公司可以依据内部的规章制度对该职工进行纪律处分,如警告、记过、降职、辞退等。公司还可以要求侵吞财产的职工返还所侵吞的财产,若因职工的侵吞行为给公司造成了其他损失,公司有权要求其进行赔偿。这通常可以通过协商、发函等方式进行沟通解决。例如,职工私自挪用公司少量备用金用于个人消费,公司发现后可先找该职工谈话,要求其归还挪用的资金,并根据公司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
从刑事层面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构成职务侵占罪。这里的“数额较大”,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一般是指六万元以上。如果职工侵吞公司财产达到了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公司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对案件进行侦查,收集相关证据。
一旦侦查终结,符合起诉条件的,会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会根据侦查机关移送的证据等材料,决定是否向法院提起公诉。如果法院认定职工构成职务侵占罪,会根据犯罪的数额、情节等因素依法量刑。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果是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侵吞公司财产行为的,依照贪污罪的规定定罪处罚。贪污罪的量刑更为严格,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不同的量刑幅度进行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