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不达立案标准,不构成刑事犯罪,通常按民事纠纷处理,也可对行为人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
当职务侵占行为未达到立案标准时,意味着该行为不构成职务侵占罪,无法通过刑事诉讼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处理。
从民事途径来看,职务侵占本质上是一种侵犯单位财产权的行为。被侵占单位可以以不当得利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行为人返还侵占的财产及孳息。在民事诉讼中,单位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行为人占有单位财产没有合法依据,且该占有行为给单位造成了损失。法院在审理查明事实后,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判决,要求行为人返还财产。如果行为人拒不执行判决,单位可以申请强制执行,通过法院的强制手段保障自身权益。
在行政处罚方面,虽然职务侵占不构成犯罪,但可能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行为人处以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这既可以对行为人起到一定的惩戒作用,也能维护社会的治安秩序和经济秩序。
单位自身也可以采取内部措施。对于实施职务侵占行为的员工,单位可以依据内部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纪律处分,如警告、记过、降职、解除劳动合同等。同时,单位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财务制度、监督机制等,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例如,建立严格的财务审批流程,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等。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挽回单位的经济损失,还能对潜在的违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