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责任的大小和处罚的轻重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密切相关。
违法行为的性质是决定法律责任大小和处罚轻重的基础。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规范不同,其危害的社会关系也存在差异。例如,刑事犯罪行为侵犯的往往是较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如公民的生命权、财产安全、社会秩序等,其法律责任和处罚通常较为严重。像故意杀人罪,由于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犯罪人可能会被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而民事违法行为主要涉及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如合同违约行为,虽然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一般以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方式为主,处罚相对较轻。
违法行为的情节对于法律责任和处罚有着重要影响。情节包括行为的手段、时间、地点、次数等多个方面。以盗窃罪为例,如果犯罪人是初犯,且盗窃数额较小,可能会被从轻处罚;但如果是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或者携带凶器盗窃等,即使盗窃数额不大,也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法律责任和处罚会相应加重。在犯罪过程中是否存在自首、立功、坦白等情节,也会影响最终的量刑。
社会危害程度是衡量法律责任和处罚的关键因素。社会危害程度不仅包括对直接受害人造成的损害,还包括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影响。例如,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不仅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还会破坏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危害公共卫生安全。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较大,行为人需要承担较重的法律责任,可能会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和高额的罚款。法律责任的大小和处罚的轻重是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