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赔偿和劳务赔偿在适用法律、主体、赔偿原因、赔偿程序、赔偿标准等方面存在区别。
一、适用法律不同。劳动赔偿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而劳务赔偿则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民事法律。劳务关系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遵循意思自治和等价有偿的原则。
二、主体不同。劳动赔偿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用人单位通常是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劳动者则是符合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自然人。劳务赔偿的主体可以是法人之间、自然人之间或法人与自然人之间。劳务关系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双方地位平等。
三、赔偿原因不同。劳动赔偿通常是由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如未签订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拖欠工资等,给劳动者造成损害而产生的。劳务赔偿则是基于劳务合同的约定或一方的违约、侵权行为。例如,提供劳务者未按照约定完成工作任务,或者接受劳务者未按照约定支付报酬等。
四、赔偿程序不同。劳动赔偿一般需要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对仲裁结果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前置程序。而劳务赔偿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无需经过仲裁程序。
五、赔偿标准不同。劳动赔偿的标准通常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例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劳务赔偿的标准则主要由双方在劳务合同中约定,或者根据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如果合同没有约定,一般按照公平原则和实际损失进行确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