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劳务关系在赔偿方面存在诸多区别,劳动关系下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赔偿项目多且有法定标准,有经济补偿、赔偿金等;劳务关系则主要依据合同约定和民事法律,赔偿需根据过错责任确定,赔偿项目和标准较灵活。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当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若符合法定情形,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还需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是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在工伤赔偿方面,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经工伤认定后,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等。
而劳务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义务主要由双方签订的劳务合同约定。当一方违约或因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害时,赔偿责任的确定主要依据合同约定和《民法典》等民事法律。若提供劳务者在提供劳务过程中受到损害,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接受劳务一方存在过错,应承担赔偿责任;若提供劳务者自身存在过错,也需根据过错程度减轻接受劳务一方的赔偿责任。赔偿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但具体的赔偿标准和范围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双方的过错来确定,不像劳动关系那样有明确统一的法定标准。
在举证责任方面,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在一些情况下需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如证明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等。而劳务关系中,双方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承担举证责任。
综上所述,劳动与劳务关系在赔偿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这些区别与两种关系的性质和适用的法律规定密切相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