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和骗税都是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但有明显区别。偷税是纳税人故意通过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如伪造账目等;骗税则是采取欺骗方法骗取国家税收优惠,常见如骗取出口退税。二者在行为目的、手段及法律后果上均有不同。
偷税和骗税存在多方面的区别。从概念上看,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收法规,采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违法行为。而骗税主要是指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对所生产或者经营的商品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行为。
1、行为目的不同
偷税的目的是为了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以达到减轻自身税收负担的目的。例如,一些企业通过隐瞒收入、虚列成本等方式,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少缴纳企业所得税。而骗税的目的是非法获取国家的税收优惠,通常是骗取出口退税或减免税等。比如,某些企业虚构出口业务,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将本不应获得的税款据为己有。
2、行为手段不同
偷税常见的手段包括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例如,一些个体工商户为了少缴税,故意不开发票,隐瞒实际经营收入。骗税的手段主要是采取欺骗方法,如虚报出口货物的数量、价格、质量等,提供虚假的出口报关单、发票等凭证,以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款。
3、法律后果不同
对于偷税行为,税务机关会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骗税行为,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且在规定期间内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
偷税的常见手段多种多样。在会计凭证方面,存在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的情况。
1、凭证造假
伪造是指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为前提,编制虚假的会计凭证和账簿,以达到偷税的目的。例如,一些企业虚构采购业务,开具虚假的发票,增加成本支出,减少利润,从而少缴纳企业所得税。变造是指在真实的会计凭证和账簿基础上,通过涂改、挖补等方式进行篡改,改变其真实内容。隐匿是指故意将有关会计凭证和账簿隐藏起来,不向税务机关提供。擅自销毁则是未经税务机关批准,自行销毁会计凭证和账簿,使税务机关无法查账。
2、账簿造假
在账簿上做手脚也是常见手段。多列支出是指在账簿上虚列各种费用,如虚列办公费用、差旅费等,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少列收入是指将部分收入不记入账簿,如企业将销售货物的现金收入直接存入老板的私人账户,不纳入企业的销售收入核算。
3、利用税收优惠漏洞
有些纳税人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漏洞,骗取税收优惠资格。例如,一些企业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但通过伪造相关证明材料,骗取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少缴纳企业所得税。
骗税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从国家层面来看,对财政收入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损害国家利益
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是为了鼓励企业出口,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骗税行为使得国家的财政资金被非法骗取,导致国家税收流失。这些本应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被不法分子占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破坏市场秩序
骗税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那些通过骗税获取非法利益的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不正当的竞争优势,挤压了合法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会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使得一些真正有实力、遵守法规的企业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而那些靠骗税生存的企业却能在市场上生存甚至壮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影响税收制度公信力
骗税行为的存在会降低社会公众对税收制度的信任。当人们看到有人通过骗税手段逃避纳税义务,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时,会对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产生质疑,从而影响公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不利于税收制度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偷税和骗税在概念、目的、手段和法律后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偷税的常见手段涉及凭证和账簿造假等,而骗税则会给国家利益、市场秩序和税收制度公信力带来严重危害。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与税收违法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预防企业偷税骗税、发现骗税行为应如何举报等。如果您在税收方面遇到任何法律问题,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将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