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犯罪与单位犯罪在主体、主观方面、利益归属、法律规定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从主体上看,个人犯罪的主体是自然人,是基于个人的意志和行为实施犯罪。而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组织。单位犯罪需要以单位的名义实施,体现单位的整体意志。
主观方面不同。个人犯罪通常是个人为了实现自身的非法目的,出于个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实施犯罪行为。例如,个人为了谋取私利而进行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则体现为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实施犯罪,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单位的利益。比如,单位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生产伪劣产品。
利益归属有差异。个人犯罪所获得的非法利益归个人所有。而单位犯罪所获得的非法利益归单位所有,或者主要归单位所有。即使单位犯罪中个人可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好处,但这也是基于其在单位中的职务等因素,且利益分配是在单位整体利益框架内进行的。
法律规定上也有所不同。对于一些犯罪,刑法明确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如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等;有些犯罪则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个人构成,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还有些犯罪只能由个人构成,单位不能成为这些犯罪的主体,如盗窃罪、抢劫罪等。
在处罚方面,个人犯罪一般只处罚犯罪的个人。而单位犯罪通常采取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也有少数情况下采取单罚制,只处罚单位中的直接责任人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条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