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律法果 法律知识非诉讼类正文

虚开进项发票会面临怎样的法律惩处

2025-11-07 09:02:18  分类:非诉讼类  浏览:0
来源 律法果
0
韩冰律师头像 推荐律师
韩冰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河南归德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虚开进项发票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会面临刑事和行政等多方面的法律惩处。依据不同的虚开金额和情节,量刑和罚款等处罚有所不同,同时还可能面临追缴税款、滞纳金等行政措施。

一、虚开进项发票会面临怎样的法律惩处

虚开进项发票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面临一系列严厉的法律惩处。

1、刑事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该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2、行政处罚

除了刑事处罚,税务机关还会对虚开进项发票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包括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虚开进项发票会面临怎样的法律惩处(0)

二、虚开进项发票数额较大的法律惩处

当虚开进项发票数额较大时,法律惩处更为严重。

1、刑事量刑加重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的情况,一般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较大的标准通常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来确定,不同地区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2、经济损失增加

除了要承担刑事处罚中的罚金,企业还需要补缴虚开的税款以及相应的滞纳金。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风险。

3、企业信誉受损

一旦企业因虚开进项发票数额较大被查处,其商业信誉会受到严重损害。合作伙伴可能会对其失去信任,导致业务量下降,市场份额减少。

三、初犯虚开进项发票的法律惩处

初犯虚开进项发票并不意味着可以免除法律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可能会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予以考虑。

1、可能从轻量刑

如果初犯能够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补缴税款和滞纳金,有悔罪表现,法院在量刑时可能会从轻处罚。例如,原本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的,可能会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并适用缓刑

2、仍需承担行政责任

即使是初犯,税务机关也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罚款。这是对违法行为的基本行政制裁。

3、教育与警示作用

对于初犯,法律的惩处也具有教育和警示作用。通过处罚,让违法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向社会传递了法律的严肃性,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综上所述,虚开进项发票无论数额大小、是否初犯,都会面临法律的惩处。相关的法律问题还包括虚开进项发票的证据认定、如何界定虚开行为等。如果您在这些方面有疑问,或者遇到类似的法律问题,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和法律建议。

进一步了解:
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专题

精选问答

汽车担保人有什么风险
汽车担保人的风险主要包括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个人信用受损、可能面临财产损失等。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汽车贷款时,担保人要承担偿还责任。在一般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会先向借款人追讨欠款。如果借款人确实没有能力偿还,银行才会要求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而在连带责任担保中,银行有权直
断绝母子关系怎么办理手续
在我国,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无法通过法律程序办理断绝手续;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如养母子关系,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解除。首先需要明确,母子关系分为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和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自然血亲是基于生育事实而产生的亲属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生物学上的联系,具有不可选择性和不
取保候审期间被拘留会怎么样
取保候审期间被拘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违反了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变更为逮捕,继续羁押在看守所,并且之前缴纳的保证金可能会被没收。在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目的是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在一定程度上自由生活和工作,同时确保其遵守相关
诉讼离婚一般开庭几次
诉讼离婚开庭次数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能开庭一次即判决离婚或不准离婚,也可能因案件复杂、出现新情况等原因需要多次开庭,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甚至更多。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离婚案件,通常开庭一次就能完成审理。比如夫妻双方对离婚意愿、子女抚养权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