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律法果 法律知识交通事故正文

全责撞死两人会面临怎样的刑罚

2025-10-24 20:26:31  分类:交通事故  浏览:0
来源 律法果
0
鞠宏林律师头像 推荐律师
鞠宏林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吉林享和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全责撞死两人,肇事者通常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刑罚。一般情况下,根据交通肇事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会被认定为“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可能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存在逃逸致人死亡等情形,刑罚会更重。同时,肇事者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一、全责撞死两人会面临怎样的刑罚

当肇事者在交通事故中负全责且撞死两人时,通常会涉及交通肇事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1、一般量刑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全责撞死两人一般会被认定为“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量刑会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因为撞死两人的后果极其严重,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给受害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2、影响量刑的因素

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比如肇事者是否存在酒驾、毒驾等严重违规行为,若存在这些行为,会加重处罚。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的表现,如是否积极救助伤者、是否主动投案自首、是否积极赔偿受害者家属并取得谅解等,也会对量刑产生影响。如果肇事者积极赔偿并取得谅解,法院可能会酌情从轻处罚。

全责撞死两人会面临怎样的刑罚(0)

二、全责撞死两人有逃逸情节会面临怎样的刑罚

如果肇事者在全责撞死两人后逃逸,刑罚会更为严重。逃逸行为本身就反映出肇事者主观上的恶劣态度和逃避法律制裁的意图。

1、逃逸未致人死亡的刑罚

若逃逸但没有导致其他人死亡,根据法律规定,会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从重处罚。因为逃逸行为使得受害者可能无法及时得到救助,增加了事故的危害后果,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秩序。

2、逃逸致人死亡的刑罚

如果因逃逸致使其他人死亡,那么肇事者将面临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这里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种情况下,肇事者的行为性质更加恶劣,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所以法律给予了更严厉的制裁。

三、全责撞死两人积极赔偿会对刑罚有什么影响

当肇事者在全责撞死两人后积极赔偿,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刑罚产生积极影响。

1、体现悔罪态度

积极赔偿表明肇事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悔罪的表现。这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重要的量刑情节。法院会认为肇事者有改过自新的意愿,从而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2、获得受害者家属谅解

赔偿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受害者家属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痛苦,有可能获得他们的谅解。受害者家属出具的谅解书在法院量刑时会起到重要作用。一般来说,获得谅解书后,法院可能会适当从轻处罚,比如在原本量刑范围内降低刑期。

3、并非免除刑罚

需要明确的是,积极赔偿并不意味着可以免除刑罚。交通肇事罪是一种刑事犯罪,其本质是对社会公共安全和他人生命权的侵犯,赔偿只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一种弥补,但不能完全消除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所以,肇事者仍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全责撞死两人会面临严重的刑罚后果,且逃逸等情节会加重处罚,而积极赔偿等良好表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刑。在实际生活中,还可能存在肇事者是否有自首情节、是否有其他共犯等相关法律问题。如果您遇到类似的法律问题,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和法律建议。

进一步了解:
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专题

精选问答

汽车担保人有什么风险
汽车担保人的风险主要包括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个人信用受损、可能面临财产损失等。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汽车贷款时,担保人要承担偿还责任。在一般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会先向借款人追讨欠款。如果借款人确实没有能力偿还,银行才会要求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而在连带责任担保中,银行有权直
断绝母子关系怎么办理手续
在我国,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无法通过法律程序办理断绝手续;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如养母子关系,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解除。首先需要明确,母子关系分为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和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自然血亲是基于生育事实而产生的亲属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生物学上的联系,具有不可选择性和不
借条上的保证人和担保人有何区别
借条上的保证人和担保人存在一定区别。保证人仅为保证债务履行的人;担保人范围更广,除保证外,还涵盖抵押人、质押人等,为债务履行提供多种担保方式。二者在责任承担、设立方式、担保范围等方面也有不同。从定义角度来看,保证人是根据保证合同,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按照约定履行债
诉讼离婚一般开庭几次
诉讼离婚开庭次数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能开庭一次即判决离婚或不准离婚,也可能因案件复杂、出现新情况等原因需要多次开庭,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甚至更多。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离婚案件,通常开庭一次就能完成审理。比如夫妻双方对离婚意愿、子女抚养权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