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的合同类型主要包括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等。
在司法实践中,多种合同都可能成为合同诈骗的载体。买卖合同是较为常见的合同诈骗类型。在这类合同中,诈骗者可能以虚构的货物、劣质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进行交易,或者在收到货款后拒不交付货物,又或者交付的货物与合同约定严重不符。例如,甲公司声称有一批高品质钢材出售,乙公司与其签订买卖合同并支付了货款,但甲公司交付的却是质量极差的钢材,这就构成了买卖合同诈骗。
借款合同也常被用于诈骗。不法分子可能虚构借款用途、提供虚假的财务状况或担保信息来骗取他人借款。比如,张三编造自己投资项目急需资金的虚假理由,与李四签订借款合同,拿到钱后却将其挥霍一空,根本无意偿还,这就是借款合同诈骗的典型表现。
租赁合同同样存在诈骗风险。诈骗者可能在没有租赁物所有权或处分权的情况下,将租赁物出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后消失不见。或者在租赁期间,故意损坏租赁物却不承担赔偿责任。例如,王五将不属于自己的车辆出租给赵六,收取租金后逃之夭夭,这就属于租赁合同诈骗。
融资租赁合同诈骗也时有发生。诈骗者可能与供应商勾结,提供虚假的租赁物信息,骗取出租人的资金。或者在租赁过程中,故意拖欠租金,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合同义务。比如,某企业与租赁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租赁一套大型设备,但该企业与供应商串通,提供虚假的设备质量报告,骗取租赁公司的资金,之后又拒不支付租金,这就构成了融资租赁合同诈骗。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等也可能被用于合同诈骗,只要是涉及经济往来、具有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都有可能成为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工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