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局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处理,需先审查是否符合立案条件,符合的予以立案,之后展开侦查,收集相关证据,对犯罪嫌疑人可采取强制措施,侦查终结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当劳动者向公安机关报案称用人单位或个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时,公安机关会先进行初步审查。
在审查阶段,公安机关会核实报案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劳动者通常需要提供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能证明劳动关系和劳动报酬数额的证据。公安机关会判断是否存在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却不支付的情形,同时还会审查是否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不同地区对于“数额较大”的标准可能有所差异,但一般会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确定。
若经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公安机关会正式立案。立案后,公安机关会展开侦查工作。侦查人员会深入调查用人单位或个人的财务状况,查看是否存在转移财产的行为,如资金流向、资产变动等。还会询问劳动者、相关证人,收集有关劳动报酬支付情况的证言。对于逃匿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会采取追捕措施。
在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有权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如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以保证案件的顺利侦查。当侦查终结,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时,公安机关会将案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程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市场经济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