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盗窃公司财物,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从民事层面来看,职工盗窃公司财物属于侵权行为。公司有权要求职工返还被盗财物,如果财物已被损坏或无法返还,职工需按照财物的实际价值进行赔偿。若盗窃行为给公司造成了其他经济损失,如因财物被盗导致的生产停滞、业务受阻等间接损失,职工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行政处罚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盗窃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如果职工盗窃公司财物的行为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但违反了治安管理规定,公安机关可依法对其进行治安处罚。
从刑事角度而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如果盗窃财物价值达到当地规定的盗窃罪立案标准,职工将构成盗窃罪。一般来说,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对于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同时,公司还可能依据内部规章制度对涉事职工进行处理,如解除劳动合同等。职工盗窃公司财物不仅会面临法律的制裁,还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犯罪记录查询工作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犯罪记录,是指我国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人员的客观记载。除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确认有罪外,其他情况均应当视为无罪。
有关人员涉嫌犯罪,但人民法院尚未作出生效判决、裁定,或者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办案单位撤销案件、撤回起诉、对其终止侦查的,属于无犯罪记录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