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签劳务合同起诉对方,需要先收集证明劳务关系存在以及相关权益受损的证据,写好起诉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材料,后续按照法院的安排参与诉讼流程。
要明确起诉的前提是有明确的被告和具体的诉讼请求及事实理由。在没有签订劳务合同的情况下,关键在于收集证据。证据是胜诉的关键,能够证明与对方存在劳务关系以及对方侵害权益的事实。
可以收集的证据有很多种。比如工作记录,像工作任务安排、完成的工作成果文件等,这些能证明为对方提供了劳务。工资支付记录也非常重要,银行转账记录、微信或支付宝的转账截图等,上面的转账时间、金额等信息可以反映劳务报酬的支付情况。还有同事的证人证言,如果有同事能证明一起工作的情况,也可以作为证据。工作过程中的邮件、短信、聊天记录等,只要能体现劳务关系和相关权益问题,都可以收集。
撰写起诉状。起诉状要包含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诉讼请求要明确具体,比如要求对方支付拖欠的劳务报酬、赔偿损失等。事实与理由部分要详细阐述劳务关系的形成过程、对方的违约或侵权行为以及给自己造成的损害等。
选择有管辖权的法院。一般来说,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法院有管辖权。将准备好的起诉状和证据材料一并提交给法院。法院在收到起诉材料后,会进行审查。如果符合立案条件,会予以立案,并通知缴纳诉讼费用。
立案后,按照法院的安排参加诉讼。可能会有庭前调解,如果双方能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就可以通过调解方式解决。如果调解不成,就会进入庭审阶段。在庭审中,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举证、质证、辩论等环节,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最后等待法院的判决。如果对判决结果不服,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可以提起上诉。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三条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五条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从其建立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