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民事赔偿不赔钱,可能会面临强制执行、列入失信名单、限制出境、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后果。
在刑事案件中,若涉及民事赔偿且被告人不赔钱,首先会启动强制执行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可以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被告人的财产。法院有权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例如,法院可以冻结被告人在银行的存款,直接划扣相应款项用于赔偿被害人。
如果被告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一旦被列入该名单,被告人在很多方面会受到限制。在消费方面,不能乘坐飞机、高铁等高档交通工具,不能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子女也不能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这会极大地影响被告人的生活和出行。
法院还可以对被告人采取限制出境措施。这意味着被告人无法自由出国,无论是出于旅游、商务等目的都受到限制,限制了其活动范围。
最为严重的是,如果被告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情节特别严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会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这表明,不履行刑事案件中的民事赔偿义务,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七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