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判刑后缓刑多久需依据具体刑罚确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经济犯罪是指在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行政法规,直接危害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依照我国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对于经济犯罪被判处缓刑的情况,法律有明确的关于缓刑考验期限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例如,某人因经济犯罪被判处拘役一个月,那么其缓刑考验期限应在二个月至一年这个区间内确定。这是因为拘役本身刑期相对较短,所以规定了最低不少于二个月的考验期限,以确保对犯罪分子有足够的考察时间,促使其改过自新。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假如某人因经济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其缓刑考验期限就在三年到五年之间确定。这是考虑到有期徒刑的刑期跨度较大,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也有所不同,规定这样的考验期限区间,既能根据原判刑期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又能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犯罪分子是否真正悔罪,是否会再次实施犯罪行为。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分子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等。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违反这些规定,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或者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犯新罪的,都可能导致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三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