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再次犯罪的情况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再犯和累犯有所区别。累犯有严格的法律定义和限制条件,未成年犯罪通常不构成累犯,但可能属于再犯。再犯是指再次实施犯罪行为,不要求像累犯那样有特定的刑罚执行完毕等条件。具体是否算再犯需结合实际犯罪情况判断。
要判断未成年再次犯罪是否算再犯,需要先明确再犯和累犯的概念。再犯是指再次实施犯罪行为。而累犯是指因犯罪被判处一定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我国法律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1、从再犯角度
只要未成年人再次实施了犯罪行为,从广义上来说是可以认定为再犯的。再犯并不要求有特定的刑罚执行完毕等前提条件,只要有再次犯罪的事实即可。例如,一名未成年人之前有过盗窃行为,之后又实施了故意伤害行为,这种情况下就属于再次犯罪,可认定为再犯。
2、从累犯角度
由于法律明确规定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不构成累犯,所以即使未成年人之前犯罪被判刑,之后又在特定时间内犯应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也不能认定为累犯。这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考虑到未成年人在心智、认知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
未成年多次犯罪在量刑时会有特殊规定。这主要是基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理念。
1、从轻或减轻处罚原则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原则在未成年人多次犯罪的量刑中同样适用。例如,在某起案件中,一名16岁的未成年人多次参与盗窃,在量刑时就会综合考虑其年龄因素,相较于成年人犯罪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多次犯罪案件时,会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会根据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感化措施,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惩罚。比如可能会安排心理辅导、法制教育课程等,帮助未成年人认识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3、限制适用刑罚种类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不会适用死刑。并且在判处有期徒刑等刑罚时,也会更加谨慎地把握量刑幅度,尽量避免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过度的负面影响。
预防未成年再次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1、家庭方面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教育。一方面,要关注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例如,当孩子出现情绪低落、行为异常等情况时,要耐心沟通,了解原因。另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家庭榜样,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家长自身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让未成年人了解法律知识,明白违法犯罪的后果。同时,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品德修养,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诚信教育、关爱他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于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
3、社会方面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减少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例如,严格审查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防止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传播。同时,要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和救助机制,为有困难的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综上所述,未成年再次犯罪在不同概念下有不同的认定,量刑有特殊规定,预防再次犯罪也需要多方协作。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很多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具体操作、如何更好地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改造等。如果您在这些方面有法律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专业律师会为您解答法律问题。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