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和被教唆者哪个罪重不能一概而论,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一般情况下,教唆犯可能会被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如果起主要作用,处罚可能较重;如果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而被教唆者若在犯罪中积极实施且起到关键作用,也可能承担较重刑罚。
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判断教唆者和被教唆者谁的罪行更重,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这意味着,如果教唆者在整个犯罪过程中起到主要的策划、组织作用,对犯罪的实施和完成起到关键推动,那么教唆者可能会被认定为主犯,承担较重的刑事责任。例如,甲精心策划了一起抢劫银行的犯罪计划,并教唆乙去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甲的教唆行为对犯罪的发生起到了主导作用,甲可能会被认定为主犯,受到较重的处罚。
同时,法律还规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这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因为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教唆者的影响。比如,丙教唆十五岁的丁去盗窃,丙的教唆行为不仅构成犯罪,还会因为教唆未成年人而被从重处罚。
另一方面,被教唆者的情况也很重要。如果被教唆者本身具有一定的犯意,只是在教唆者的诱导下坚定了犯罪决心,并且在犯罪实施过程中积极主动,发挥了关键作用,那么被教唆者也可能被认定为主犯,承担较重的刑罚。例如,戊教唆己去伤害他人,己本身就与被害人有矛盾,在戊的教唆下实施了伤害行为,并且手段极其残忍,造成了严重后果,此时己可能会被认定为主犯,受到较重的处罚。
还需要考虑犯罪的具体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如果犯罪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和人身伤害,无论是教唆者还是被教唆者,都可能面临较重的刑罚。教唆者和被教唆者谁的罪行更重,要结合具体案件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