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阶段批捕后多久放人出来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若经侦查发现不应逮捕或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等,会及时放人;若案件顺利推进,嫌疑人被定罪判刑,需服刑期满才会释放。
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被批捕后,一般情况下不会马上放人。因为批捕意味着检察院认为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
如果在批捕后发现存在错误逮捕的情况,比如证据不足、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释放被逮捕人,并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这种情况下,从发现错误到放人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通常是几天内。
若犯罪嫌疑人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条件,也可能会被释放。例如,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等。申请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时间,一般从提出申请到决定是否同意大概需要几天到几周不等,具体取决于案件的复杂程度和司法机关的工作效率。
如果案件继续侦查、审查起诉并进入审判阶段,最终犯罪嫌疑人被定罪判刑,那么需要服刑期满才会被释放。侦查阶段正常情况下一般是2个月,但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可以延长1个月;审查起诉阶段通常是1个月,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一审审判阶段,一般情况下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但如果是重大复杂案件,各阶段的时间都可能延长。所以,从批捕到最终服刑期满释放,可能历经几个月甚至数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八十一条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认罪认罚等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