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安全事故应按立即救援、报告、保护现场、调查分析、处理整改、总结归档的步骤处理。
立即救援是首要任务。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必须马上展开救援行动,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场人员要迅速采取可行的急救措施,对受伤人员进行初步救治,同时尽快联系专业的医疗救援力量。例如在火灾事故中,要尽快组织人员疏散,利用现场的消防设备灭火,并对受伤人员进行包扎、止血等急救处理。
及时报告也至关重要。事故发生后,相关负责人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向有关部门报告。一般来说,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等。
保护现场有助于后续的调查工作。在救援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好事故现场,避免现场遭到破坏。如果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调查分析是明确事故原因和责任的关键环节。有关部门会组成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通过询问相关人员、查阅资料、勘查现场等方式,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处理整改是为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根据事故调查的结果,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理,同时要求责任单位针对事故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例如,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等。
总结归档能为今后的安全管理提供经验教训。事故处理结束后,要对整个事故的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将事故调查资料、处理结果等进行归档保存。通过总结分析,不断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法律依据:
《安全生产法》 第八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