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纠纷案件一般先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通过申请调解、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处理。若走诉讼程序,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依法认定借贷事实是否成立、借款金额、利息等,进而作出判决。
在借贷纠纷发生后,首先倡导当事人自行协商。这是一种成本较低且相对温和的解决方式。双方可以就借款金额、还款时间、利息等方面进行沟通,尝试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比如,债权人可以给予债务人一定的宽限期,或者适当降低利息要求,以促使债务人尽快还款。
如果自行协商无法解决问题,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调解可以由专门的调解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进行。调解机构会根据双方的陈述和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双方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并且调解协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仲裁也是解决借贷纠纷的途径之一。前提是双方在借贷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了仲裁协议。仲裁程序相对灵活,且一裁终局。仲裁机构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证据进行裁决,裁决结果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当协商、调解、仲裁都无法解决纠纷时,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要求双方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据,如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法院会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审查,以此来认定借贷事实是否成立。在确定借款金额时,会根据实际转账金额等证据进行判断。对于利息部分,会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审查和判定。如果约定的利息过高,超过了法律保护的范围,法院会进行调整。法院会根据审理结果作出判决。若一方不履行判决,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通过法院的强制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一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二条
上诉应当递交上诉状。上诉状的内容,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法人的名称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原审人民法院名称、案件的编号和案由;上诉的请求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