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结婚买房存在诸多风险,包括财产分割风险、婚姻关系难解除风险、信用和法律风险等。
财产分割风险是较为突出的一点。在法律上,不存在所谓“假结婚”的概念,只要进行了结婚登记,婚姻关系即受法律保护。在婚姻存续期间购买的房产,若无特殊约定,通常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这意味着,即便双方事先约定该房产实际归一方所有,但在法律层面,另一方可能有权要求分割该房产。例如,一方出资买房,登记在双方名下,离婚时对方可能主张分割房产份额,出资方可能会遭受经济损失。
婚姻关系难解除也是一个重要风险。虽然双方本意是“假结婚”,但一旦登记结婚,若要解除婚姻关系,就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如果一方反悔,不同意离婚,另一方可能需要通过诉讼等方式来解决。诉讼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会对双方的生活和名誉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理和判决,不一定能如双方最初设想的那样顺利解除婚姻关系。
信用和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假结婚买房可能涉嫌违反相关政策法规,一旦被发现,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法律后果。比如,可能会被认定为骗取购房资格,导致购房合同无效,房产无法过户等。同时,这种行为还可能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对今后的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在假结婚过程中存在提供虚假材料等行为,还可能会触犯刑法,面临刑事处罚。
情感和社会关系风险也值得关注。“假结婚”可能会对双方的情感和社会关系造成伤害。即便双方起初约定清楚,但在共同生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矛盾和纠纷,影响彼此的感情。而且这种行为一旦被周围人知晓,可能会引发他人的误解和质疑,对个人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二条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