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驾驶比酒后驾驶更严重。两者在法律认定标准、处罚措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醉酒驾驶的认定标准更高,面临的处罚也更为严厉。
从法律认定标准来看,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有着明确区分。根据相关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酒后驾驶;而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则属于醉酒驾驶。很明显,醉酒驾驶的酒精含量标准更高,意味着驾驶人在醉酒状态下,其身体受到酒精的影响更大,意识和反应能力受到的抑制更为严重,驾驶机动车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也更高。
在处罚措施上,两者的差异也十分显著。对于酒后驾驶,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而醉酒驾驶的处罚要严厉得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醉酒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可能面临拘役并处罚金。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对驾驶人身体状态的影响,还是从法律处罚的严厉程度来看,醉酒驾驶都比酒后驾驶更为严重。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六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有条件的地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试行在互联网公布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但对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应当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