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未签劳动合同遭遇工伤,依然可以获得赔偿。赔偿流程一般包括确认劳动关系、申请工伤认定、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最后根据鉴定结果确定赔偿数额,赔偿项目通常有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等。
虽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只要能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农民工就有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证明事实劳动关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在确认劳动关系后,接下来是申请工伤认定。农民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时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医疗机构诊断证明等。
工伤认定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以确定伤残等级。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根据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农民工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赔偿项目通常包含多个方面。医疗费方面,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如果构成伤残,还会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根据伤残等级确定。如经劳动能力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那么上述所有赔偿费用都由用人单位承担。当用人单位拒绝承担赔偿责任时,农民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