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低保会被停止低保待遇,责令退回非法获取的低保金,还可能被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我国,低保是为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而设立的社会保障制度。骗取低保的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破坏了社会公平和制度的正常运行。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由有关部门决定停止社会救助,责令退回非法获取的救助资金、物资,可以处非法获取的救助款额或者物资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对于骗取低保金的情况,相关部门会首先调查核实情况,一旦确定存在骗取行为,就会停止该家庭的低保待遇,要求其退还已经领取的低保金。
从实际操作来看,民政部门在发现可能存在骗取低保的线索后,会启动调查程序,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息核对等多种方式来查明事实。如果经调查确实是骗取低保,就会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如果骗取低保的行为情节严重,达到犯罪标准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骗取低保金属于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就会构成诈骗罪。
骗取低保的不良记录还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信用,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可能面临诸多不便。所以,任何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低保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不仅违反法律规定,也违背了社会道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