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报税可能面临多种处罚。行政层面,税务机关可对冒用方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冒用者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在实际生活中,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报税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行政责任角度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等行为,属于违反税务管理规定的行为。税务机关一旦发现,会责令其改正。对于初次或者情节较轻的冒用行为,一般会对冒用者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而当冒用行为情节严重时,比如多次冒用、冒用多人身份信息或者造成较大税款损失等情况,税务机关会对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从刑事责任方面分析,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报税可能涉及多个罪名。如果是为了骗取国家税款,可能构成逃税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还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也会按照相应的刑法条款进行定罪量刑。
从民事责任来讲,被冒用身份信息的人因为他人的冒用行为可能遭受经济损失、信用受损等不良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例如,被冒用身份信息导致个人信用记录受影响,侵权人需要协助消除不良记录,并对被侵权人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