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需从主体资格、劳动管理、劳动性质等多方面考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劳动者受用人单位劳动管理、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且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组成部分,满足这些条件基本可认定成立劳动关系。
成立劳动关系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主体要适格,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需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应是依法设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者需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
1、劳动管理方面
劳动者要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有指挥、监督、管理的权力,劳动者需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工作。例如,用人单位会规定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等,劳动者需要服从安排。而且,劳动者付出劳动后,用人单位要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报酬的支付方式、时间等也应符合法律规定和双方约定。
2、劳动性质方面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应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比如,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程序员的编程工作就是公司业务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餐厅,服务员的服务工作也是餐厅业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当劳动者的劳动与用人单位的业务紧密相关时,才更有可能认定为劳动关系。

从法律角度认定成立劳动关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了认定劳动关系的标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主体资格是基础。
1、证据方面
可以通过一些证据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是重要证据。工资条、银行转账记录等能证明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报酬的情况;社会保险缴纳记录则体现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履行情况。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也是认定劳动关系的有力证据。
2、劳动管理证据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等也能反映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情况。其他劳动者的证言也可以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参考。这些证据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才能更准确地从法律角度认定劳动关系的成立。
成立劳动关系的具体判断方法有多种。除了前面提到的主体资格、劳动管理、劳动性质等方面,还可以从实际工作情况来判断。
1、工作稳定性
如果劳动者长期、稳定地在用人单位工作,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而不是临时性、一次性的工作,那么更倾向于认定为劳动关系。例如,一个员工在一家工厂连续工作了几年,从事固定的生产工序,这种情况下认定劳动关系的可能性较大。
2、工作自主性
劳动者在工作中的自主性程度也能作为判断依据。如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自主性较小,需要严格按照用人单位的指令和标准进行工作,那么更符合劳动关系的特征。相反,如果劳动者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能够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工作方式等,可能更像是劳务关系。比如,自由职业者可以自主决定何时、何地工作,与用人单位的关系相对松散,一般不认定为劳动关系。
判断成立劳动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比如兼职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等的劳动关系认定问题。如果您在劳动关系认定方面存在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专业律师会为您解答法律问题。
律法果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有问题建议咨询在线律师!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 XunRuiCMS 2025 律法果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345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