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律法果 法律知识诉讼仲裁正文

恶意破坏他人名誉要承担啥法律责任

2025-10-25 15:35:39  分类:诉讼仲裁  浏览:0
来源 律法果
0
许议文律师头像 推荐律师
许议文
执业认证
实名认证
上海九泽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恶意破坏他人名誉通常要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民事上需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等责任;行政上可能面临拘留、罚款;刑事上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一、恶意破坏他人名誉要承担啥法律责任

恶意破坏他人名誉,根据情节不同需承担不同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属于侵害名誉权的侵权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例如,若侵权人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诋毁他人名誉,受害人可要求其删除相关内容,公开赔礼道歉,若因名誉受损导致经济损失,如因名誉问题失去工作机会,还可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2、行政责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比如在公共场合恶意造谣中伤他人,造成较坏影响的,就可能面临行政拘留和罚款。

3、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一般指手段恶劣、后果严重等情形,如导致受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

恶意破坏他人名誉要承担啥法律责任(0)

二、恶意破坏他人名誉的民事赔偿标准

恶意破坏他人名誉的民事赔偿标准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

1、财产损失赔偿

因名誉受损导致的直接财产损失,侵权人应全额赔偿。比如企业因名誉被恶意破坏,导致客户流失、订单取消,造成的经济损失,侵权人要对这些实际损失进行赔偿。

2、精神损害赔偿

法院会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等因素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若侵权人主观恶意大,手段恶劣,且给受害人造成严重精神痛苦,如导致受害人长期抑郁、焦虑等,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可能会相对较高。但目前我国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各地法院判决差异较大。

3、维权费用赔偿

受害人因维权支付的合理费用,如律师费、公证费等,也可要求侵权人承担。这是为了保障受害人能够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恶意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认定

恶意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认定需从多方面考量。

1、手段恶劣程度

若采用暴力、胁迫等极端手段侮辱他人,或者通过网络大规模传播虚假信息等方式,可认定为手段恶劣。例如,在公众场合对他人进行殴打并辱骂,或者利用黑客技术在多个知名网站发布诋毁他人的文章。

2、后果严重程度

导致受害人精神失常、自杀,或者使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的,可认定为情节严重。比如受害人因名誉受损,承受巨大精神压力,最终选择自杀,这种情况下就属于后果严重。

3、影响范围大小

在较大范围内造成恶劣影响的,如在全国性媒体上发布不实信息诋毁他人,或者在行业内广泛传播虚假内容,损害他人声誉,也可认定为情节严重。

综上所述,恶意破坏他人名誉要承担多种法律责任,赔偿标准和情节严重的认定都有其相应的考量因素。生活中还可能遇到名誉权纠纷中证据如何收集、恶意破坏名誉与正当批评的界限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名誉权方面遇到法律问题,可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进一步了解:
文章版权律法果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专题

精选问答

汽车担保人有什么风险
汽车担保人的风险主要包括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个人信用受损、可能面临财产损失等。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汽车贷款时,担保人要承担偿还责任。在一般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会先向借款人追讨欠款。如果借款人确实没有能力偿还,银行才会要求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而在连带责任担保中,银行有权直
断绝母子关系怎么办理手续
在我国,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无法通过法律程序办理断绝手续;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如养母子关系,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解除。首先需要明确,母子关系分为自然血亲的母子关系和拟制血亲的母子关系。自然血亲是基于生育事实而产生的亲属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生物学上的联系,具有不可选择性和不
借条上的保证人和担保人有何区别
借条上的保证人和担保人存在一定区别。保证人仅为保证债务履行的人;担保人范围更广,除保证外,还涵盖抵押人、质押人等,为债务履行提供多种担保方式。二者在责任承担、设立方式、担保范围等方面也有不同。从定义角度来看,保证人是根据保证合同,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按照约定履行债
诉讼离婚一般开庭几次
诉讼离婚开庭次数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能开庭一次即判决离婚或不准离婚,也可能因案件复杂、出现新情况等原因需要多次开庭,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甚至更多。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离婚案件,通常开庭一次就能完成审理。比如夫妻双方对离婚意愿、子女抚养权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