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拘役期间取保候审后多久传唤一次,司法机关会根据案件侦查、审查的实际需要进行传唤。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判处拘役后适用取保候审,意味着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相对的自由,但仍需遵守相关规定。其中,被取保候审人需要做到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在司法实践中,传唤的时间间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案件处于侦查阶段,侦查机关为了收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可能会较为频繁地传唤犯罪嫌疑人。例如,在一些复杂的刑事案件中,涉及众多证人、证据需要核实,侦查机关可能会在几天到几周内进行多次传唤,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案件情况。
当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为了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也会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传唤。此时,传唤的频率可能会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和证据的收集情况有所不同。如果案件事实相对清晰,证据较为充分,传唤的间隔时间可能会相对较长;反之,如果存在一些关键证据需要进一步核实,传唤可能会比较频繁。
到了审判阶段,法院为了保障庭审的顺利进行,也可能会传唤被取保候审人。一般来说,在临近开庭时,法院会进行传唤,确保被告人按时参加庭审。
被取保候审人应当保证随传随到,否则可能会面临被取消取保候审,重新收押等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
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对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